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致病的微生物及毒素时,通过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感染。资料表明,由于实验室防腐措施或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事故发生的频率很高,而且这种现象在落后和发达国家都同样存在,所以医学实验室的防护和管理在各国都受到高度重视。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实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
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程。不同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所规定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标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应补充规定的响应安全操作规程,必须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手册中明确列出并加以执行。加强单位对菌毒株的统一管理。建立实验室事故处理制度。生物安全是压死你非要有安全监督专家,加强自查自纠的同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重点督查认证,比如,实验室的设备设施、防护设施、无害化处理等项目,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
2、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对实验室感染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最重要基础。培训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心理素质、检验技术、生物安全操作和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及原则。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必须接受充分的培训,除以上4方面的内容以外,还应包括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潜在危险以及必要的预防感染措施等,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必须清楚的了解工作中存在潜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接受安全教育,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事生物安全操作的人员因训练有素,提别是对于所操作的病原体的危害要十分熟悉,要有应急准备。对于结构和使用方法较为复杂的装备,如呼吸防护器,宜进行反复训练是使用者能迅速正确地戴上、卸下和使用,逐渐习惯呼吸防护器的阻力。
另外,要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使实验人员具有很强安全意识,重视防护装备的使用,经常排查安全隐患。据报道,美国实验室要求新来人员工作第一周内必须接受安全培训,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3、 体检和免疫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健康体检,应记录工作人员的医学情况(病史),建议进行临床检验和收集基线血清。不让高危人群(如孕妇)从事较高危险的实验工作。
实验室人员的免疫状况可影响实验室感染的发生。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感染,既往感染及接种疫苗可提高机体对某些病原体的免疫力。但一秒不一定长期有效,牛痘疫苗接种时间超过20年将不能有效预防感染,因此要定期复检相关工作人员血清,及时补种。
4、 配备安全防护设备
未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实验室因具备相应的安全装备。安全装备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实验操作设备,如生物安全柜等;另一部分是个体防护装备。
(1) 生物安全柜
最有效、最常用的防护设施时生物安全柜,它可以使感染性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而不扩散,从而起到防护作用。根据柜内空气流动的方向,生物安全柜分为Ⅰ、Ⅱ、Ⅲ级。最常用的是Ⅱ级BSC,依据气流外排气量的多少而分为A型和B型。Ⅲ级BSC是最高级别的一体化生物安全操作系统,是一个全封闭的通风气密装置,亦即P3实验室系统,可用于操作极其危险性的微生物学试验。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湖北、黑龙江等省市都拥有自己的P3实验室,SARS过后,许多相关科研机构都投资建设了P3实验室。但由于P3实验室的建立和维护需花费巨额资金,有些实验室在设计、建设或使用过程中为了降低费用,并没有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其物理防护标准并不能真正达到P3等级。
(2) 个体防护装备
个人防护装备是抵御外来伤害,保护人体安全和健康的重要装备。在恶劣环境下,个体防护装备可以保证人员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它也是保证人员安全的最后防线。
我国《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规中,都有关于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劳动防护品选用规则》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配备做出了规定。《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于2002年10月1日起实施。
实验室的常见个人防护装备主要有:护目镜、眼罩、口罩、面罩、工作帽罩、防毒面具、手套、工作服、防护服、隔离服、呼吸保护装置及正压气体供应工作服等,通常和BSC结合使用。要正确使用防护装备,除了考虑选用的类型以外,还需考虑佩戴尺寸、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期限、舒适程度及清洁保养等因素 。
(3) 其它设施
其他常规的保护性设施有移液管助吸器、用塑料离心管代替玻璃离心管、动物安全箱、生物垃圾安全桶、高压消毒装置以及各种消毒剂等。配套仪器也应配有安全罩。实验室常规配套设备要定期消毒、清洗。
思博特实验设备 为您服务